omniture

激情飞扬、生命铿锵,大佬们“瞄准”冰雪赛道

2022-02-07 10:55

  【前言】辞旧岁,岁月峥嵘;迎新春,春潮涌动!壬寅虎年新春,北京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月4日在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隆重开幕!北京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举办过冬夏奥运会的城市!

1.jpeg

  2月2日上午,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接力启动仪式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行(来源:中新社记者 李纯 摄)

  本届北京冬季奥运会共设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北京赛区承办所有的冰上项目,延庆赛区承办雪车、雪橇及高山滑雪项目,张家口赛区承办除雪车、雪橇及高山滑雪之外的所有雪上项目。

  在北京冬奥会的催化下,全国有条件开展冰雪运动的地方一下子都火爆起来了,据《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2020-2021雪季,我国滑雪人次已经达到2076万人次。

  这个赛道一下子就吸引了资本“目光的聚焦”,成为未来资本新赛道的争夺点。

  一、“赛道”基本面

  2020中国滑雪行业火爆异常,滑雪“出圈”正当时。北京冬奥会点燃了这个赛道的导火索。

2.jpg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来源:新华网)

  根据《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统计显示:

  1.滑雪市场规模接近900亿元:在“中国申冬奥”热度和利好政策的影响下,我国滑雪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19年滑雪人次超过2000万,市场规模接近900亿元。

  2.各细分滑雪产业方兴未艾:2019年我国滑雪场数量高达770个,以中小型滑雪场为主,经营模式单一,盈利受限。滑雪装备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占据,本土品牌市场认可度低。滑雪培训市场日益庞大,规模近百亿。

  3.未来滑雪场有望实现全季运营:我国滑雪市场以体验型滑雪者为主,占比近八成。年龄集中在25-34岁,以一线城市高收入群体为主,男性占比超七成,女性市场尚待挖掘。

  4.都市85后商务男为滑雪主力军:未来滑雪场将突破季节限制实现全季运营,在非雪季经营越野山地车、真人CS等项目,并且业态不断丰富,向集旅游、文娱、商业、地产为一体的冰雪小镇发展。

  据相关产业媒体报道:在年轻人扎堆的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滑雪也是这个冬季的“顶流”。在微博,话题#整个朋友圈都去滑雪了#登上热搜,3.3 亿阅读次数和59. 7 万次讨论;小红书“滑雪”相关笔记超过 46 万+篇,抖音和快手“全民冰雪季”话题的视频播放量数十亿次。

3.png

  中国滑雪热度数据分析(来源:Mbo研究院)

  随着国民滑雪热情的持续上升,敏锐的资本也已经展开布局。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今,已有7家滑雪相关企业获得融资,其中奥雪文化、SNOW51和雪鸮科技更是一年内连获两轮,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种子基金、深创投、金沙江创投等知名机构。在此之前,2019年和2020年,该赛道的融资事件分别只有1起。

  “全民滑雪”以及冬奥会的催化之下,滑雪的“热度”显而易见。不过,在投中网采访多位投资人后发现,一级市场对该赛道的态度似乎尚未达成共识,有不少投资人仍表示观望,甚至有人直言:“滑雪在中国并不是个投资好赛道”。

4.png

  2014-2020年中国滑雪行业市场规模(来源:Mbo研究院)

  其实,中国冰雪运动历史由来已久,笔者按下不表。本赛道因冬奥会而爆火,正在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新生意。资本跃跃欲试,部分大佬已开始布局。

  时代数据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19-2020雪季财年(一雪季的统计时间为当年5月1日至下一年4月30日)的滑雪人次为1045万,2020-2021雪季财年里,这一数字增长到了2076万人次,同比增长率为98.7%;另据Mob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国内滑雪市场规模已经接近900亿元。此外,滑雪装备、培训等细分市场也出现了不小的增长。

  实际上,相比海外发展近百年的滑雪产业,国内的滑雪产业仍处在相当早期的阶段——自2015年中国申请冬奥会成功以来,这一市场才开始缓慢增长,且还面对许多难题。

  但纵观全球滑雪市场,几次滑雪爱好者人数大规模增长的契机均是冬奥会,随着近些年国内雪场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和配套产业链的成熟,滑雪产业或许会在国内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二、产业亮点

  伴随着2022年冬奥会热度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冰雪产业已经驶入快车道。2019年,我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已经突破5000亿元。不过,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我国冰雪产业受到重创,市场规模也大幅下滑。

  根据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国研经济研究院中国冰雪经济研究中心、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产城融合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海陆丝路城市联盟体育委员会和《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中国冰雪产业的影响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37.62%的受访企业表示疫情使得企业2019-2020年冬季营业收入较2018-2019年冬季下滑50%;有41.58%的受访企业表示预计疫情使得企业2020年全国营业收入将下滑50%。

5.jpg

  2020年中国冰雪产业受到疫情影响的大数据分析(来源:前膽产业研究院)

  前瞻保守估计,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下滑超过20%,约为3811亿元。

  历经数年的酝酿后,滑雪运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冰雪旅游均在今年元旦期间达到高潮。从同程旅游发布的报告来看,2022年元旦期间滑雪场周边酒店预订量环比增长了140%,滑雪场门票预订量环比增长110%,冰雪世界类景区门票预定量则环比增长220%。

6.png

  滑雪产业装备分类情况(来源:Mob研究院)

  电商平台的消费数据或许更能阐明滑雪运动在民间的火热。根据京东2021双十一消费数据,滑雪服品类在整个双十一期间的成交额同比增长270%,滑雪单板、滑雪镜这两大单品分别同比增长590%和300%。总体来看,京东滑雪大品类的自营订单量同比增长了23倍之多。

  从其属性来看,滑雪运动与社交媒体这一传播途径的确是天作之合。毕竟,滑雪精彩刺激,能够带给玩家极强的体验感与参与感,特别是能够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中国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超过64%的滑雪爱好者年龄处于18岁-34岁之间。当这群“互联网原住民”在一次次拍照、打卡、分享中获得满足感的同时,滑雪运动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大幕习习拉开,滑雪企业也驶入快车道。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滑雪相关企业超过7000家,其中2021年新增数量为1206家,同比大涨61%,数量达六年之最。

  从产业规模来看,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达到6000亿元,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届时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另一方面,冰雪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也已经凸显。

  以近期备受关注的滑雪运动员谷爱凌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谷爱凌代言合作品牌数至少有23家,合作方不乏京东、美的、中国移动和元气森林等知名品牌,路易威登、蒂芙尼和IWC万国表等国际奢侈品牌,也纷纷向她递出了橄榄枝。

7.jpg

  中国自由滑雪世界冠军谷爱凌(来源:百度百科)

  根据懒熊体育报道,谷爱凌近两年的代言数量已经超越了林丹、孙杨等人巅峰时期的数量,差不多是“亚洲飞人”苏炳添的两倍,“吸金能力”仅次于姚明。

  相关数据分析显示:国内滑雪市场相较海外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当前,排行全球滑雪市场渗透率第一的瑞士为35%,日本、美国两大市场也分别有着9%、8%的渗透率。而据《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报告》来看,中国滑雪市场人口渗透率仅为1%,未来增长潜力还非常之大。

  一位相关产业从业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瑞士等发达国家的滑雪总人口基本占到国民总人口的10%-30%,若按照国内约14亿人口换算,国内滑雪群体的理想规模应在1.4亿-4.2亿不等——这与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不谋而合。

  三亿人的规模,这是一个不小的市场,受到资本的追捧也是理所当然的。

  整体来看,我国冰雪产业景气度不减。并且,受益于国家政策、2022年冬奥会等多重利好,预计我国冰雪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根据国家发布的《中国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力争到2025年,我国形成冰雪运动基础更加坚实,普及程度大幅提升,竟技实力极大提高,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的冰雪运动发展格局。

  并且,规划还提到,2022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2025年达到1万亿元,推动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

8.png

  国内滑雪场全季运营情况(来源:Mob研究院)

  在趋势上,目前我国冰雪装备自主品牌较少,但随着各项利好政策发布,我国冰雪装备行业正加速发展、逐渐趋向国产化。如在2014-2019年期间,我国滑雪场新增国产压雪车数量由2014年的8台增长至2019年的27台;国内滑雪场新增造雪机数量也由2015年的50台增长至2019年的467台,并逐渐缩减与新增进口造雪机数量的差距。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等4部门发布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扶持具有自主品牌的冰雪运动器材装备企业,鼓励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替代进口的产品,加快中国冰雪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在政策加持及国产品牌崛起,我国冰雪装备将逐步国产化。

  面对广阔的可扩展市场空间,许多企业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想扮演先行者之角色引领行业发展,还有选手则是抱着借机分一杯羹的想法而来。在这之中,首当其冲的无疑是那些主攻滑雪装备领域的品牌——它们也因此吃到了市场膨胀大势下的第一波红利。

  三、巨头入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国民运动风潮逐渐盛行起来,越来越多的居民注重体育健。滑雪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种类繁多,姿势优美,充满了运动的乐趣,因而深受人们喜欢。

  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滑雪运动成为主流的娱乐活动。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滑雪市场规模约为835.6亿元,同比下降5.8%。

  资本总是敏锐的,巨头们的目光也是犀利的,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商机。

  2021年12月,雪乐山宣布完成了1亿元战略融资,投资方为正心投资和新龙脉资本。

  而在此之前,另一家滑雪培训机构SNOW51也分别于去年3月和4月获得了A轮、A+轮两笔融资,金额达到亿级人民币。

  除了培训领域,滑雪装备市场也备受资本青睐。

  早在2020年4月,高瓴资本就宣布与世界单板滑雪品牌Burton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Burton中国业务;2021年1月,滑雪装备品牌“奥雪文化”宣布获得2000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深创投,10月,奥雪文化又获得来自宝锐资本的数千万元A轮投资。

9.png

  2021年度-2022年1月间资本投资滑雪行业概况(来源:投中网)

  今年1月,以滑雪单板切入的运动科技公司“雪鸮科技”宣布半年内连获两轮融资,累计金额达数千万元,天使轮由险峰长青领投,红杉中国种子基金跟投;天使+轮由红杉中国种子基金领投,小红书、绅湾资本跟投。

  此外,滑雪运动社交平台GoSki、滑雪移动应用“滑呗”、滑雪服务平台“去哪玩滑雪”也在过去一年相继获得融资。

10.png

  2014-2020年中国滑雪市场规模及增速(来源:智研咨询)

  在目前我国冰雪行业如此火爆的情况下,配套服务也成了资本热捧的项目。未来,冰雪小镇是将冰雪运动、度假、休闲娱乐等业态融合成生态圈进行整体运营的特色小镇。近五年,随着冰雪旅游持续升温,冰雪小镇的热度不断提高,当前冰雪小镇在冰雪旅游中占据重要地位。预计在冬奥会的积极影响下,我国冰雪小镇热度将持续升温。

  从最基本的室内冰场到临近4A级景区的冰雪小镇,国内滑雪场产业链在经历数年的发展后,数量上已经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据《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截至2020年末,国内处于对外营业状态的滑雪场总数为715家。

11.png

  冰雪小镇布局、建设情况(来源:Mob研究院)

  与此同时,滑雪度假区将往综合化、高质量、大型化方向发展。综合化、高质量、大型化的滑雪度假区更注重山体的资源,同时通过配套的建设,将整个项目打造成旅游产品,能够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滑雪旅游人群。目前,亚布力布力雪场就正在运作三山联合,实现雪场的大型化。未来,这一趋势将会愈发明显。

  四、冷静思考

  万亿规模、大基金入场,滑雪赛道似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也有不少投资人仍对该市场持观望态度。

  “找不到持续增长点”,长期关注体育产业的早期投资人王以潇对投中网表示,“说到底,滑雪项目脱离不开体育产业,对于体育行业而言,运动普及、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基石。目前国内体育做不大的最底层关键是体育人口太少,而滑雪项目,尚没有挣脱这个已被验证的行业大规律。”

  根据《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滑雪市场人口渗透率仅为1%,与世界排名第一北欧滑雪大国瑞士的35%相距甚远,也大幅落后于日本的9%,美国的8%。另据《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滑雪人次为2090万,其中滑雪体验者占比高达77.4%,年人均滑雪次数不超过2次。

  也就是说,当前的滑雪玩家以“体验式”滑雪居多,存在新客粘性不强、消费频次低的问题。

  “只有国人能够真正将冰雪运动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这个市场才值得期待”,王以潇表示。

  笔者认为:作为投资人,必须保持高度的理性,这点是情里之中的事情,或许在任何行业过度膨胀、无序竞争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12.png

  中国滑雪人群年龄及收入分布(来源:Mob研究院)

  滑雪人群年龄集中在25-34岁,收入集中在10K以上,大部分居住在一线城市。这部分人收入相对较高,消费升级意愿较强。高消费门槛决定了这个行业的深度用户仍是真正有消费能力的小众人群。

  对于目前的本土滑雪装备、雪场品牌来说,“可持续性”的确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滑雪装备这边,国内新品牌看似势头正猛,消费者端却仍然更为青睐海外品牌,例如美国知名滑雪品牌Burton,尽管其产品价格动辄上万元起步,单品牌市占率仍达到30%-40%。

  一位产业链相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国内滑雪装备来源主要以工厂和雪场为主,缺少精于研发设计的核心人才——而这正是海外品牌们的长处所在。也许这些国产品牌能够通过低廉的价格占据一定市场,但对滑雪装备有具体性能追求的消费者仍然会选择海外品牌。

  缺乏人才也是困扰滑雪场们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巡逻队员、滑雪教练这类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滑雪这项运动既刺激又伴随着不小的危险,业余滑雪者受伤甚至死亡的情况绝非耸人听闻,而巡逻队就是雪场防止这类事件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在海外滑雪场中,巡逻队负责雪场整体安全,队员多具备优越的滑雪水平,同时对心肺复苏、骨折处理等紧急救援手段也相当了解。

  此外,滑雪教练在国内同样是稀缺的存在,一位从业人士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国内滑雪教练总数在2-3万之间,但能够满足国际最低标准的滑雪教练还不足5000人。

  以上,都是本行业的“痛点”。

  五、结束语:任重道远

  虽然滑雪产业拥有万亿规模,但目前来看,留给一级市场的机会却很有限。

  当下,滑雪赛道主要细分为滑雪场运营、滑雪建设设备、滑雪装备和滑雪培训四大主要产业。其中滑雪场运营和滑雪建设设备皆属于重资产投入,投资成本动辄就是数十亿元级别。因为投资门槛高,回报周期长,一般的财务机构消化不起,所以现在市场上投资雪场的都是万科、融创这样的地产商,而投资机构们则主要集中在滑雪装备、滑雪培训和衍生内容这些轻资产项目。

  但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滑雪装备行业市场发展模式及战略咨询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滑雪装备市场规模约为126.9亿元,预计2022年该数字将超150亿元;而滑雪培训的市场规模则更小,2020年时仅为65.1亿元。虽然有业内人士推测,滑雪培训的规模目前或超过百亿,但两个市场加起来也仅在300亿左右,相较滑雪产业的整体规模,占比不足5%。

13.jpg

  北京冬奥会宣传图(来源:百度百科)

  过去一年多,欧美的体育科技公司融资情况很好,这个浪潮会逐步传导至国内,可能会驱动一波产业侧、投资侧的小热潮。但再热也比不上去上半年的那波新消费,一窝蜂来又骤然散去。

  赚钱难、无法持续留住消费者,这是滑雪产业逃不开的问题。但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品牌更应该抓紧冬奥会热潮这十数年难得一遇的机会寻找破局之道。

  冷静思考的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高昂的“入场费”促使这一市场急速升温。《中国滑雪行业白皮书》显示,2014年到2019年,中国滑雪装备市场规模从32.2亿元增长至117.5亿元;滑雪培训市场规模从42亿元增长至69.1亿元,年均增长10.47%。《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则显示,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已达到6000亿元,有业内人士预估,这一数字未来将达万亿元。

  目前,从冬奥会概念股的地域分布来看,北京、广东、山东名列地区前三甲,北京作为主要承办地,此次有33家A股上市企业“入选”冬奥概念,其次是广东的11家,排名第三是山东的5家,浙江、上海、江苏、湖北等地也有入选企业。

  从上市板块来划分,深交所主板拥有27家上市企业。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企业包括:

  紫光股份:公司服务冬奥会涉及的冬奥村、国家速滑馆、国家体育馆等奥运场馆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冬奥村提供全场景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太极股份:公司以科技助力冬奥盛会,在智慧交通、智慧场馆、服务保障等多个领域均有相关业务。

  广电运通:公司参与机场、海关等冬奥会多个馆外场景下的数字人民币智慧柜员机应用项目等。

14.png

  北京冬奥会概念股分布情况(来源:Choice数据、资本邦)

  排名第二多的属于上交所主板,入选企业达到了23家,可以看出以上两大板块是冬奥概念股的“重头”组成部分。之后是19家的创业板与2家深交所风险警示板,值得注意的是,上交所科创板当前仅1家入选。

  按申万行业一级分类来看,72只冬奥会概念股中,有9家属于纺织服饰,8家属于计算机,6家属于传媒,社服务、机械设备、房地产皆有5家入选。

  除了冬奥会这一直观的体育赛事概念之外,冬奥会背后还蕴藏了巨大的商机,涉及个人装备、生产制造、销售、设备建设、项目研发、文化、科技、食品等众多领域。从近期A股的表现来看,冰雪概念、氢能源、数字货币等相关概念都有所表现。

  当然,滑雪产业的发展潜力并不限于滑雪场、滑雪装备——由日渐增长的滑雪需求所驱动,延伸出的雪具物流、滑雪保险、滑雪培训等细分赛道同样值得关注,而它们的成长也将带动整个滑雪产业一同扩张。当各条赛道互相交织之时,滑雪装备和雪场两大支柱市场也将迎来更多新机遇,能否把握住这些新机遇,就看品牌们造化如何了。

  此刻,春潮涌动、春暖花开,一个美好的时节即将到来!

  附:72支北京冬奥会概念股

15.png

  (本文数据来自Wind资讯、CVSource投中数据、Choice数据、资本邦、Mob研究院、投中网、前膽产业研究院、智研咨询等)

  (本文图片已标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来源:资鲸网 作者:世纪浪人)

消息来源:资鲸网-纪浪人